涉案645万元当庭辩称无罪 终审获刑超10年
中国足坛再掀波澜,原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因受贿案一审宣判,被判处有期徒刑超过10年,此前,检察机关指控其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共计645万元人民币,但王小平在庭审中坚称无罪,此案不仅引发体育界广泛关注,更成为近年来中国足球反腐风暴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。
案件背景:足坛反腐风暴的延续
王小平案是中国足协近年来系列反腐案件的组成部分,自2022年起,中国足坛掀起新一轮反腐行动,多名足协高层、俱乐部管理人员及裁判相继被查,王小平作为足协纪律委员会的核心人物,长期负责中超、中甲等职业联赛的纪律处罚工作,其落马被视为反腐行动向“规则执行者”延伸的信号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王小平在任期间以“签字罚款”闻名,其亲笔签发的处罚决定书一度被球迷戏称为“王小平书法”,正是这一看似中立的职责,成为其权力寻租的温床,检察机关指控,2015年至2022年间,王小平通过操纵比赛判罚、减轻俱乐部处罚等方式,多次收受相关利益方贿赂。
庭审焦点:645万元争议与无罪辩护
在案件审理过程中,控辩双方围绕三项核心问题展开交锋:
-
受贿金额认定
检方提交的证据显示,王小平通过中间人收受多家俱乐部及个人的现金、礼品,总额达645万元,一笔来自某中超俱乐部的300万元款项成为争议焦点——该俱乐部时任总经理证言称,款项是为“避免关键比赛遭遇不公正判罚”。 -
职权滥用指控
公诉人指出,王小平多次在纪律委员会会议上施压,使本应严惩的违规行为“从轻发落”,2021年某球员暴力犯规事件中,原本可能面临禁赛半年的处罚最终被缩减至3场。 -
无罪辩护理由
王小平及其辩护律师当庭否认全部指控,称“所有纪律处罚均按程序集体决策”,并质疑部分行贿人证言的真实性,辩护方还强调,王小平个人账户并无异常资金流入,检方指控的受贿款项“缺乏直接证据链”。
行业震荡:足协改革与信任危机
王小平案的宣判进一步加剧了ued体育中国足协的公信力危机,近年来,足协已因联赛管理混乱、国字号球队成绩低迷等问题饱受诟病,而高层接连涉案更让球迷质疑“足球改革是否沦为口号”。
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此案暴露了足协纪律监督体系的漏洞。“纪律委员会本应是公平的象征,但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透明,极易滋生腐败。”一位匿名足球评论员指出,据悉,中国足协已于2023年启动纪律委员会改组,引入外部监督机制,但效果仍有待观察。
国际足联关注与国内舆论反应
国际足联(FIFA)此前已对中国足坛腐败问题表示“严重关切”,并要求中国足协提交反腐进展报告,此次判决公布后,FIFA发言人回应称“支持任何维护足球纯洁性的司法行动”,但未透露是否会影响中国足球的国际事务参与权。
国内舆论则呈现两极分化,部分球迷认为“重判彰显反腐决心”,呼吁彻查更多可疑案件;也有声音质疑“个案处罚难以根治体制问题”,指出足协需从选拔机制、权力制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。
未来影响:司法标杆与行业警示
法律专家分析,王小平案的量刑尺度或将成为后续足坛腐败案件的参照,根据《刑法》相关规定,受贿金额特别巨大且拒不认罪的情形,刑期通常在10年以上,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明指出:“此案传递的信号很明确——体育领域的职务犯罪不会因行业特殊性而从轻处理。”
案件对职业联赛的潜在影响已初步显现,多家俱乐部开始内部审查与裁判、足协的往来账目,而球员、教练在公开场合谈及裁判问题时也更为谨慎。“现在谁都不想被卷入‘不正常交往’的嫌疑中。”一位中超教练坦言。
王小平案的落幕,标志着中国足球反腐进入深水区,从个体惩处到制度重构,从行业自净到司法介入,这场风暴仍在持续,对于风雨飘摇的中国足球而言,能否借此契机重建公平竞争的环境,或许是比单一案件结果更值得关注的命题。
(完)
发表评论